HONG KONG, Mar 8, 2022 – (亚太商讯 via SEAPRWire.com) – 据联想控股微空间报导,「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政策目标在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联想控股旗下君联资本不仅有幸参与到众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中,也践行着将「前瞻性」及「硬科技」作为关键词的投资理念。对此,君联资本特策划推出《与专精特新同行》专题系列报导,走进包括生物科技上游供应链、医疗器械、航天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探访它们的「创新」故事。

2022年开年,「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话题登上热搜。两年时间,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被改变了。身处生物技术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感受可能更为强烈。无论是疫情带来的挑战还是机会,都像一颗带着极大加速度的橄榄球,飞冲而来。

疫情之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供应链格局相对固定,进口品牌占据绝对优势。一方面,进口品牌在技术和产品上有先发优势,客户基础更深;另一方面,产业链上游的设备、耗材、原料占整个生物医药研发成本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却至关重要。所以,尽管进口品牌价格高一些,服务差一些,只要供应有保障,企业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大规模的「进口替代」。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王俊峰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下游企业的「舒适圈」。

新冠疫情将这个「舒适圈」撕开了一道「口子」。

2020年开始,全球生物医药、检测企业对上游设备、原料及耗材的需求暴增,海外厂商在平衡产能的过程中,会优先满足重点客户,留给中国的核心原料供应大打折扣,供货周期也从原来的3-6个月大幅提高到了9-12个月,严重威胁到中国生物医药及检测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进程。

突然之间,供应链的本土化成为关乎企业生存的战略课题,并且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医疗领域快速推进的集采政策,让原本对价格不敏感的下游企业开始「过紧日子」。这两大变化加速了产业链上游向国产转移,本土企业终于迎来「上台表演」的机会。

砸下来的机会 靠什么「兜得住」

要兜得住这样的机会,靠临场发挥,不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来形容奋斗在生物技术产业链上游的中国本土企业再合适不过。

江苏汉邦科技是君联资本在生物技术产业链上游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在2020年春节前几天,项目组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对汉邦科技的尽职调查,1月19号通过决策,距离武汉封城只有4天。

汉邦科技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综合规模最大的液相色谱装备制造商。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造生产车间提高产能,为我国高质量且安全的新冠疫苗迅速上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下游层析纯化是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汉邦系列的层析柱及系统经过不断的研发升级,不仅满足疫苗和抗体等生物药的研发和生产基本需求,更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产品的使用便捷性和易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ACC层析柱在向导式装柱模式下能够在极快时间内完成排气泡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算起来,创始人张大兵已经创业24年,在行业里是数得上的「老兵」,他参与并见证了上游设备国产化的整个历程。生物技术产业链的上游的本土企业,几乎都是从代理起家,汉邦科技也不例外。张大兵通过做色谱仪耗材代理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日子正好过的时候,他却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产品技术两头在外,完全受制于人,绝不是长久之计」。

2005年,张大兵决心自主研发。当时中国的色谱仪装备关键部件都依靠进口,也没有相应的材料加工企业,更难办的是,色谱仪集合了硬件和软件技术,软件的控制处理难的就像「天书」一样。

没人才、没技术,也没钱。很快,通过代理赚的钱已经不足以支撑研发投入,张大兵开始借贷。与此同时,做耗材代理的同行们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张大兵对自主研发的执着显得有些「傻」。股东出走,资金连结近断裂,打击一个接着一个。

一直到2010年,公司生产出国内首套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制备液相色谱系统,汉邦终于迎来曙光!「当时心里也打鼓,因为技术还称不上完备」,张大兵还记得,公司第一个工业客户是河北廊坊的一家工厂,「要不是竞争对手报价一点都不肯让步,恐怕就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派了四五个人,每周7天24小时在现场配合生产,出现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那两个月胆战心惊,觉都睡不着」。最终,项目的成功不仅让汉邦夯实了对自身的信心,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赞誉,「后来开拓客户时,这家工厂替我们说了不少好话。」

工业制备液相色谱系统具有高效、快速自动化程度高、防爆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生物医药、合成药物、天然产物、精细化工、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分离纯化。

就在汉邦赢得第一个工业客户的同时,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第一家一次性工艺技术企业——乐纯生物的创始人秦孙星和王逢也刚刚开始「自主研发」的创业之旅。

秦孙星和王逢都是「科班」出身,毕业后在默克供职多年。秦孙星敏感地发现,一次性使用系统(SUS:single use system)在国外的生物制药行业已经悄然兴起,但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这是一项代表未来趋势的技术,而且以制造业为基础,在中国理应有我们自己的企业」。

凭借一身「孤勇」,两人决定创业。要知道,2011年,国内生物制药龙头企业信达生物刚刚成立,2018年12月第一款PD-1产品达伯舒才获批上市。这中间,行业经历了七八年的蛰伏期。

订单小、起量慢,秦孙星一方面带领团队加速研发,一方面通过代理管子、接头、滤器等产品维持团队生存……这些艰难时刻她很少对外提起,这和她坚韧、乐观的性格有关:「虽然行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期,但我们在客户的帮助下,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并且一直都在进步。」

秦孙星所言非虚。在生物制药行业迎来蓬勃发展期之前,乐纯生物已经成为细分领域第一,拥有400多个客户,覆盖了国内几乎全部的生物制药头部企业。

秦孙星至今仍感念起步时本土药企的帮助。公司成立后不久,一家老牌的本土制药企业在选择核心供货商时,在知名跨国企业和乐纯之间,坚决地选择了还名不见经传的乐纯。

「这个客户对中国制造有相当深的情怀,并没有先入为主地觉得国产品牌就做不好,而是对标进口产品,帮我们在质量体系上做了提升和改进」。据秦孙星介绍,这家企业派驻了专业的质量人员,和乐纯共同提高产品质量,经过了数次严格的审计,乐纯最终成为了合格供货商。「在随后的三年当中,这家企业都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所以客户的陪伴是我们成长最重要的基础。」

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在得到本土企业支持和信任的同时,乐纯生物也在用实际行动给客户带来回报。需求24小时内响应、多项技术创新达到国内第一,部分产品国际领先。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机会让公司业务突破性发展,在需求暴增的情况下,公司迅速响应,不仅保质保量按期交付,还优先完成国内客户的订单需求,在新冠疫苗的迅速推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公司收到了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的感谢信,并荣获行业协会「表现突出抗疫集体」的首批通报表彰。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疫苗厂商遭遇物料短缺问题,乐纯生物通过精益管理提升产能,24小时不间断加工生产,保证了储液袋的足量供应。据悉,目前国内数十亿剂疫苗使用了乐纯生物的产品。

2022年1月6日,乐纯生物宣布「LeKrius™」生物制药工艺薄膜正式上市,「LeKrius™」膜的成功研发,弥补了国内生物制药一次性耗材产业链上缺失的基础环节。

作为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上游材料供货商,翌圣生物同样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酸检测的价格从最初的200多元/次一路降到不高于40元/次,背后离不开检测行业的上游材料企业。

和前两家企业相似的是,黄卫华也是从代理国外试剂、耗材等产品起家,过程中看到了进口替代的机会,并且不断探索可行的方向。特别的是,作为一个IT背景的「跨界」创业者,他拥有天然的「产品经理」思维,也正得益于此,翌圣用自己的方式快速走上正轨。

2013年,黄卫华看准了「分子酶」这个方向,分子酶是IVD和NGS检测的关键原料,属于生物试剂里的「大单品」,应用范围广,拓展空间大,可以规模化生产,走工业化道路。「当时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三年时间,投入500万,如果做不成,就老老实实回去搬砖。」

话撂在那,就得拼命干。他深入剖析客户的需求和竞品优劣势,发现国产品牌并非没有机会:针对国外产品货期不稳定、对中国市场需求响应不够敏捷等痛点,翌圣下大力气突破。

以IVD客户为例,公司设立了IVD RDC(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er),根据客户需求,深度参与其研发与工艺反应体系的改进,说明客户在研发过程中进行原料定制开发和产品调试,能够大大简化生产流程,加速产品的商业化。此外,翌圣还有一支强大的产品团队,密切追踪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比客户更早发现需求,并提前做技术上的储备。

目标比预期实现得更快。2017年,翌圣生物自研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代理产品,公司all-in自研产品。2018年,翌圣生物通过分子酶的创新研发,在国内率先推出酶切法DNA建库试剂盒,极大简化了DNA建库的流程,提升了NGS测序的效率。同年适逢mNGS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在临床起步,该建库方法极大的提升了样本检测的通量,且进一步提升了临床mNGS检测的交付效率。

2020年,君联医疗投资团队沿着生物技术供应链上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扫描,发现了翌圣生物。投前尽调时,一家君联医疗生态圈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在谈及国内分子酶企业时,首推翌圣生物:「很多产品不亚于进口甚至超过进口,他们针对应用场景推出了更创新的技术,根据我们的反馈迭代产品的速度很快,创新性和产品稳定性都做得很好。」

黄卫华的「产品经理」思维在医疗领域同样奏效,新冠疫情发生后,翌圣凭借在mRNA领域的提前布局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一方面为mRNA疫苗研究提供所需的GMP级别酶原料,另一方面,翌圣的mRNA RDC利用自身拥有的工艺技术、酶原料等产品,深度参与医药客户研发与工艺反应体系改进,为简化mRNA疫苗研发生产流程,加速mRNA疫苗产业化助力。

目前,公司拥有包含双向酶分子改造技术平台、蛋白发酵纯化技术平台、抗体高效筛选技术平台在内的完善技术平台,以及占地3000平的超洁净分子酶生产基地,在产能保障、质量保障和成本控制方面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全球赢 才叫真正的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无论对于企业经营还是投资来说都是如此。这两年来,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和疫情高度相关的机会,在王俊峰看来,「有些公司在这两年的爆发期透支了未来十年的需求,这时候再去投资就晚了。君联的医疗投资一直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积极在早期布局,这样才能吃到‘最甜的甘蔗’。」

世界格局的再平衡很难在短期内结束,王俊峰认为,上游企业在中国的biotech产业链站稳脚跟之后,应当更积极地进入到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我们投资的企业已经在给像默克这样的MNC供货,欧美以及一带一路国家都开始使用中国本土的产品,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天天在市场里「游泳」的本土企业,感受更为直接。张大兵记得,就在几年前,参观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时,大家会很自豪地介绍自己配备进口装备的比例,因为这个数字是实力和先进性的象征。这两年,完全变了。

「全球赢,才叫真正的赢」。王俊峰坚信,只有那些练好了内功,并且有能力坚定地走向国际市场的厂商,才有可能成就有规模、有体量的公司,才有机会真正实现卡脖子的突破,才能够做到in China for Global。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也是三家企业的共性。汉邦科技从创立起,就埋下了一颗「世界品牌」的种子。公司2010年设立国际部,在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300万去参加国际展会,邀请国外的客户来中国交流、体验产品,一直坚持到2014年,才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销售零的突破。

资金紧张、开拓难度大,为什么非要出海?张大兵解释到:「第一,过去欧美市场对产品标准要求确实更高,能促进我们不断提升综合性能;第二,国际市场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国际品牌,才能真正把头把交椅坐稳。」

汉邦科技拥有一支12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60余人的售后支持团队,国外客户抱着「试试看」态度提出的需求,汉邦都能又快又好地做出来。「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讲,汉邦的产品已经和国际标准接轨,在方便和实用性方面,一些产品比国外的品牌更强」,张大兵说。

目前海外市场占汉邦销售额的20%,张大兵希望五年内这一比例提升至50%。除了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张大兵还希望能做出一些真正「人无我有」、原发性创新的产品。

2021年10月,乐纯生物在美国波士顿设立全球前沿技术实验室,招募了顶尖的材料学家和生物学家,在这里围绕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开展研发工作。「细胞和基因治疗是下一代生物制药的制高点,这一布局也是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乐纯未来三到五年要做出世界级的领先产品。」

秦孙星认为,「乐纯首先是一家中国的企业,这意味着我们会把中国客户的供应保障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致力于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最信赖的合作伙伴,希望五年之后,乐纯海外业务占比能大幅提升。」

无独有偶,翌圣生物也在2020年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开拓,2021年就实现了可观的海外销售额。黄卫华看来,「这个成绩从整个生命科学工具产业上看微乎其微,现阶段这个领域中国品牌在全球的认可度还很低,改变这种刻板印象,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把服务和质量提高上去。」黄卫华记得,准备出海时曾有人提出,把产品换个「外国名字」,开拓市场就会容易得多,但他一口拒绝:「我相信有一天欧美的消费者都能交口称赞中国上游的工具产品,那一天到来时,里面必需要有‘翌圣’的名字。」

更加自信的一代

「事为先、人为重」是君联资本的投资哲学。从2008年进入医疗投资领域,君联资本一直在见证创业者的变迁。在讨论项目时,大家会把很多目光聚焦在「人」上。

近年来,医疗领域的创业者群体逐渐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说上一代创业者是「求生存」的话,新一代创业者则进入了「谋发展」阶段。除此以外,他们对「中国制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整体进步。王俊峰说,「这一领域的创业者通常是见过了广阔的世界后,选择回到中国,发自内心地希望国家更强大,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

另一个可喜的变化是,除了硬核技术上不断突破,现在创业者的管理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作为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是这些企业的共性。

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汉邦科技在2009年就设立了期权激励,张大兵让出很多个人股份,并且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爱护;「找人」一直都排在黄卫华优先级里的Top3,作为CEO,他投入了很多时间搜寻行业顶尖的人才,候选人一个电话,黄卫华就打「飞的」过去的案例不在少数;乐纯生物则是靠「文化」凝聚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今年公司刚搬进新的办公楼,办公区没有一间「老板间」,秦孙星不希望有任何形式的「墙」阻碍团队的沟通。

这只是这三家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开放、敏捷、创新、奋进、分享、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许多创业企业的缩影。王俊峰说,「不断发掘这些有优秀潜质的企业,通过资本和管理的帮助,促进企业创新与成长,推动产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这既是我们的专业追求,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Copyright 2022 亚太商讯.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