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Nov 23, 2021 – (亚太商讯 via SEAPRWire.com) – 据联想控股微空间报道,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虽然中国工业门类在全球最为齐全,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包括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产业链上「断点」与「堵点」较多等。

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近年来,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成为未来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频出,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工信部表示,力争到2025年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已于今年11月15日开市交易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更是以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通过畅通融资渠道的职能来助力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对中小企业而言,走专精特新之路,不仅是其构建核心护城河、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更展现出其以技术补足产业短板、助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化的社会担当。而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专业投资机构的支持与赋能。

以「产业报国」为愿景,联想控股及旗下部分成员企业参与投资了诸多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各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并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北交所的设立及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则为联想控股自主孵化及助力创新实业的进程按下了加速键。未来,联想控股及其成员企业将努力与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携手成长,共同为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生物医药被纳入「十四五」前沿科技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由于技术门坎较高,因此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正逐年上升,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不断加大。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全球生物制药企业排名显示,美国、欧洲、日本的上榜企业数量占到90%以上。

面对上述发展格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驱动下,不但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涌现出了诸多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中小企业。而在中央及地方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医药作为支柱型产业之一被重点提及。相信在政策驱动、科技进步、资本助力以及健康新经济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或将迎来一系列重要突破。

新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是21世纪创新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此,全球在生物制药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和人力,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产品不断诞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尽管发展相对较晚,但随着实力的积累以及海外人才的回归,中国本土以自主研发创新产品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逐渐增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已有80多个地区(城市)建设了一批医药科技园、生物园、药谷,并进一步形成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化特征。在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相关企业无疑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但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届时,掌握了核心技术且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将会在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对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纷纷将生物医药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之中,并引导其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一系列突破。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创新被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被纳入科技前沿领域。国家将在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而从诸多权威机构的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也可看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叠加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并将实现创新生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据德勤与上海市科技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报告显示,AI+医疗、创新药、医疗数字化转型是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

机遇之下,坚持以技术创新实现迭代变革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因素。对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响应全球趋势、不断精进自我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

分子诊断:自主研发检测试剂,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自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在疫情初期,相关防疫和检测产品需求激增。相比于防疫产品,检测产品技术含量更高,行业所面对的挑战性也相对更强。

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培养法、免疫检验、分子检验、质谱检验等,综合效率、成本、准确率、使用难度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两种诊断方法。

相关数据表明,免疫诊断虽然具有成本低、操作难度低、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天然适合普及基层使用,但其对检测有明显的窗口期要求,必须在患者产生抗体后才能有效,这与传染病确诊的紧迫性相矛盾。相比之下,分子诊断虽然成本高、操作要求高,但窗口期要求远远低于免疫检验。因此在面临重大传染性疾病时,分子诊断成为更好的选择。

然而在疫情初期,分子诊断对试剂、设备、场地、操作人员的要求普遍偏高,普通检测试剂无法快速识别所有患者。即便是世界医学最发达的日本、美国等国家地区也无法摆脱检测试剂不足、检测成本高昂等问题。如果能有兼顾高准确率、低成本、操作简易、用时短等特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检测手段,无疑将大大提高防疫效率。

对此,正奇控股所投企业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湘生物)基于公司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和数亿人份产品应用积累经验,在疫情爆发初期便快速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PCR-荧光探针法),是国内最早获批上市的六家企业之一,并获美国FDA紧急用户许可证、欧盟CE认证等20多个国际权威注册认证。

此后,圣湘生物还开发了打破专业实验室限制瓶颈的「分钟级」POCT快速核酸检测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和欧盟CE认证,15-45分钟完成新冠检测,并可拓展其他疾病项目检测。

截至目前,圣湘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和iPonatic核酸检测分析仪已经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一线,特别是在很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检验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的圣湘生物,是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企业。自2008年成立以来,圣湘生物始终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现已成为一家集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于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于2020年8月成功于科创板上市。

作为一家专注于基因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圣湘生物高度重视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

圣湘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戴立忠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其博士及博士后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并于毕业后进入美国分子诊断领军企业担任核心研发小组首席科学家一职,主持和参与多项重大核酸诊断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更新。在2008年,戴立忠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创业,并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培养及技术积累。

截至目前,圣湘生物已构建起一支行业领先的1500余人组成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并成立了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研发的生命科学研究院,聚集国家级、省级行业领军人才10余名。其中,多数研发人员毕业于世界一流名校并拥有20余年的跨国企业学习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前瞻的国际视野。

经过团队持续不断的努力研发,圣湘生物现已自主开发了高精度「磁珠法」、快速简便「一步法」、通用型「全自动统一样本处理」「POCT移动分子诊断」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构建了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移动分子诊断、生物信息等一系列分子诊断技术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50余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50余项,逐步构建了基因技术应用普适化、全场景化的新生态,引领国内行业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打破进口垄断,推动基因技术由医疗机构个别科室应用向多科室应用、大医院高端实验室应用向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各个层级医院应用、少数领域应用向全场景应用的转变。

中小企业因体制灵活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创新研发等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科学家手中,更容易被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随着越来越多像戴立忠这样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以核心技术团队专注某一细分市场、聚焦打造细分领域创新药物,同时还能将自身关键技术服务于行业并实现产品技术「专精特新」的生物医药企业,最终将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AI+医疗:坚持底层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垄断

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相关领域应用场景的赋能正持续深入。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指出,2020年AI+医疗已占人工智能市场的18.9%。另据IDC统计显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即25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的所有应用中,医疗排在第一位。

目前,中国AI+医疗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辅助医疗、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等五大领域,并已涌现出一些极具技术优势的「隐形冠军」。

君联资本所投企业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华内镜)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从事软性电子内窥镜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澳华内镜以「成为国际领先的内镜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愿景,经过20多年的专注与创新,产品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在工信部近期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澳华内镜荣列其中。11月15日,澳华内镜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医用电子内窥镜是集精密加工制造、图像处理算法、软件开发应用、光学系统设计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此外,内窥镜产品从研发到注册成功周期较长,一般流程包括立项、原材料研究、生产工艺研究、样机试制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着研发的成败,研发风险较高。

自1994年成立至今,澳华内镜一直专注于内窥镜领域,长期坚持底层技术创新和跨领域人才培养,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外厂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软性内窥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产品已进入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创新药:用自身「长板」补产业「短板」

自2015年以来,创新药物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逐步打破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坚冰局势。据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投入将在2024年达到2270亿美元,中国制药研发投入将在2024年达到476亿美元。

但在创新药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统计,2020年国内跨国生物创新药获批数量12个,本土生物创新药仅为3个。相较而言,本土创新生物药的研发投入仍需加强。

创新药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做一个优质的创新药需要专业化分工、高端技术等,是一项极具专精特新特点的技术。对此,国内一些企业灵活攻关,用自身「长板」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从而为产业「补短板」。

以CRO/CDMO领域为例: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周期长、失败率高、投资回报比下降、「专利悬崖」、监管严格等多种不利因素。为降本增效,药企对CRO的需求旺盛,驱动CRO行业蓬勃发展。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4年全球CRO行业市场规模可达960亿美元,有望成长为全球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CRO/CDMO即通过产业链分工将研发、生产等外包,成为未来制药企业控制成本和分散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中国在医药CRO/CDMO产业起步较晚,但凭借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以及近几年在化学合成领域的学科建设,现已成为全球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众优秀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

君联资本所投企业北京六合宁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ellen」)是一家主营高端医药中间体化学合成研发外包及生产外包服务(CRO/CDMO)公司,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凭借强大的创新技术能力,国际化的团队和视野,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意识,完善的质量管理及EHS管理体系,以及在新药研发服务领域十余年的沉淀,Bellen持续为全球知名制药公司及药物研发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并逐步与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除在CRO/CDMO领域,国内一些企业还凭借独有技术优势,来对外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服务。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作为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制剂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达到628亿美元,预计于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至9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8%。尽管以目前的销售收入计算,多肽类药物市场仅占全球药物市场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多肽是增长第二快的药物类别,且预计其市场规模于2030年将达到1419亿美元。

在全球多肽类药物研发领域,联想之星所投企业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晟全肽)专注超大容量多肽库构建及多肽新药筛选研发服务,致力于打造全球多肽药物研发新引擎。中晟全肽第一次实现利用生物信息压缩技术(PICT),成功构建结构多样性达到约5亿种的超大容量多肽化合物库ZSenithFive®,同时可将多肽制备数目压缩到8万种以下,相当于将肽库制备和多肽药物筛选效率分别提高了6000倍以上。

与目前商品化的多肽合成和药物筛选相比,中晟全肽生物信息压缩技术具有绝对的速度、效率和成本优势,填补了国内外肽库构建技术的空白,为多肽药物筛选提供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突破了制约全球多肽新药研发的瓶颈问题,极具科研和药物研发价值。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中国专利授权,美国、加拿大在审。

作为多肽类药物研发领域的优秀企业,中晟全肽也入选了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往往面临着高昂的研发成本。尤其对早期创业企业而言,上述成本通常是其发展壮大的一道挑战。此外,对于一些初次创业的科学家而言,由于其缺少企业经营方面的经验,也极易遭受市场风险而「中途夭折」。因此,行业企业与优秀投资机构的通力合作,往往能够加速其成长。

生物医药领域一直是联想控股旗下部分成员企业投资赋能的重点赛道。在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中,我们共有10家生物医药产业所投企业上榜,包括圣湘生物、金域医学、澳华内镜、天津微纳芯、湖南中晟全肽、北京六合宁远(Bellen)、上海乐纯生物、嘉兴凯实生物、心诺普医疗以及江苏汉邦。其中,圣湘生物、金域医学、澳华内镜均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除上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外,我们还投资了一系列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早期生物医药企业。未来,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全面助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促进突破国家「卡脖子」环节,最终共同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21 亚太商讯.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