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9月11日 –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传统能源领域的合作使两者关系日益紧密。然而,近十年来,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的中国公司和装备有生态保护技术的科研机构,正在使“一带一路”变绿。 

通过利用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来监测和改善中亚国家的生态环境,向当地人民传授建设水电站的专业知识,开启尖端的光伏发电站来帮助该地区产生大量可再生能源,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公司正在帮助“绿色丝绸之路”的梦想变为现实,同时也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绿色领域的合作成为其他国家的典范。

生态合作 

位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由于农田扩张、气温上升以及缺乏节水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末,该海面积只剩下原来的10%。湖床的大片区域已经变得裸露,并覆盖着盐或者盐壳。当地居民的健康也受到影响,患白血病、肾病、支气管炎和哮喘的人数比例显著增加。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新疆生态所)的科学家一直与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合作治理咸海。

“咸海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内陆湖因过度抽取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而干涸的问题,” 新疆生态所绿色丝绸之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告诉环球时报。

中国新疆地区过去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塔里木河的管理。中国实施塔里木河生态水转移已经多年,拥有相对成熟的水资源管理技术,这可以为乌兹别克斯坦提供参考,” 李耀明说。

塔什干郊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立着一个5公顷的微灌节水技术示范田。新疆生态所参与了该项目,建立了一个植物观测站,从中国带来了棉花和小麦种子,并利用微灌提高了作物产量。

这里的微灌技术设备和配套农机全部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遗传与植物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Shakhzod Saitjanov告诉环球时报。他认为这个项目将提高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的质量,促进该国经济。

“传统上,乌兹别克人在种植棉花时倾向于使用泛灌,这需要大量用水来冲洗土壤中的盐分。我们引入了新的微灌技术,这将帮助节省大量水资源,” 李耀明说。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帮助改良和管理盐碱地。他们使用耐盐植物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为种植其他作物创造条件。人工林也被种植在咸海干涸部分形成的沙漠上。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保护咸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新疆生态所与区域国家在改善该地区生态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合作。例如,该研究所帮助咸海地区开发了一套综合的棉花节水灌溉系统,并建立了一个25公顷的技术示范基地。这项技术已经推广到200公顷的区域。2021年和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发现单产分别达到了404公斤和414公斤,而节水率达到了70%。无论是产量还是节水效率,都比当地棉田高出一倍以上。

哈萨克斯坦,新疆生态所引进了32种植物,共计1.56万株,并进行了栽培技术和灌溉措施方面的培训。该研究所完成了一个20公顷防护林带示范区的建设,建立了人工林的综合健康评估体系,并评估了生态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

随着全球变暖,内陆和缺水的中亚国家正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这些挑战推动了中国中亚在“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后在改善该地区生态问题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李耀明说,十年前,中亚国家对中国在节水和生态保护技术方面的了解很少。然而,气候变化近年来让他们感受到环保的紧迫性,他说,中亚国家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在接触他们,寻求合作。

他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生态保护逐渐受到重视,他希望中亚国家政府能给相关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环境保护是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的亮点之一,该峰会已于5月在西安闭幕。正如宣言中所指出的,各方重申需要共同努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并注意以最环保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应支持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李耀明认为,此次峰会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将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环境合作方面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自那时起,这一领域的合作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授人以渔

乌兹别克斯坦的图亚布古兹水电站是中乌两国领导人在2017年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签署政府间能源合作后完成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由东方电气集团承建,在14个月内完成,并于2019年4月投入运营。截至8月,该项目累计发电1.09亿千瓦时。该电站一年中可实现11个月的不间断发电,年发电量足以满足1600个乌兹别克家庭的用电需求。它将在四年内变得有利可图。

8月18日,负责该电站的东方电气项目经理孙建峰告诉环球时报,“项目所有发电设备均在中国制造,水轮机和发电机的关键技术由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孙建峰介绍,该项目位于阿恰干河图亚布古兹水库下游的塔什干地区,原本用于灌溉。它建在潜在能量最大的位置,充分利用能量来发电,非常经济。

“水电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流中的能量,确保了电站的高效稳定运行。我们不仅向乌方传授先进的水电站运行管理技术,还培训他们掌握设备维护保养技术。”他说。

该项目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提供清洁能源,也成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东方电气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水电技术学院合作,为学生提供水电站设计、施工和运行的全过程培训。

孙建峰说:“我们与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并资助学生到中国参观访问,这有助于乌兹别克斯坦培养自主管理水电站的人才。”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企业也在帮助中亚国家实现自给自足。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地区的纳沃伊光伏电站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光伏电站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该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光伏电站,于2018年投入运营。

该电站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设计装机容量100兆瓦,预计年均可发电量1260万千瓦时。

“我们不仅向乌方提供先进设备,还进行技术转让,通过培训乌方技术人员,实现乌方自主运营电站。”中电建集团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光伏电站项目经理李海军告诉环球时报。

他说,中方专家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技术交流和培训,内容包括电站运行、设备维护保养、生产管理等,“培训结束后,电站全部交由乌方自主运营”。

李海军表示,该项目不仅缓解了纳沃伊地区的用电短缺问题,也成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我们为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一批掌握光伏发电运营技术的专业人才”。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电站本身,更是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技术转让,正在帮助中亚国家实现绿色自主发展。